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董雷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拙朴自然唯真壮美

2014-07-10 17:18:3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董雷的山水画融入了一个青年美术理论家和山水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一方面经过博士学位十几年的中国艺术理论学习,不断研修着自己对中国艺术追根溯源的学理,另一方面又在中国画的实践上进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学活用”。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尊重,对前辈大师艺术轨迹和心路历程的追寻,进而把伟大的山水画大师们的艺术研究贯通成为自己学艺路程和精神追寻的目标。在仰视圣殿之时,亦在自己的画路画风中变为“朝圣”的徒子。

  观董雷的山水画,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笔墨情意编织出的山水家园,大山峻岭,层林修竹,溪流云海,营造了一个特有的中国式山水境界。他以拙朴的笔意,诗意语言的表述着拙朴自然的壮美。从中,我们也读到了他心近自然,与山水融合的自然表达,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他向传统致敬,并把自己融合为浑然一体的物我两忘的情境中,对话更体现出是面对传统与自然的选择。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宁拙毋巧,浑厚清雅,大气天成。董雷的画在传统中深度挖掘,同时注入创新因素,使传统笔墨焕发新的气象,使传统与当代性的话题变为我们思考的节点。董雷正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大胆的尝试着在当下画坛中,传统的延伸与永恒的中国艺术魅力的正道传载与宣扬。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一级美术师)

  品观董雷的山水画,能够从他笔墨的点染皴擦中体会到一种愉悦性情的表达。显然,他的山水追求的并不是于繁密用笔中的刻意塑造,而是希望通过山石树木的勾勒,云水亭台的造型以及结构性的布局用笔,呈现一种意象化的山水。

  透过他的画面可以看出,董雷笔下的山水并不完全是直面真山真水的写生,而更多地是对其内心情感和审美的营造。“静谧”可能是其作品传达给观者的最大感受,他以多样化的用笔突出不同景致的神韵气质,或苍茫、或孤寂、或萧瑟、或丰润,但无一不透出他对宋元以来文人式山水格调的倾心与向往。作为一位有着长期实践经验和学理积淀的青年艺术家,董雷正以自己的方式尝试突破,我看到了他的努力,期待取得更大成绩。

  ——王列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很喜欢董雷的山水创作,稚拙浑厚,古意盎然。而在他众多画作中,我最喜欢的一幅是《秋林待渡》,在这幅尺幅不大的作品中,意境空寂悠远,山川草木平淡天成,展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于咫尺间展千里之遥的笔墨功力。董雷是一位有担当、不趋时风、善于思考的画家,难能可贵,这与他的院校经历、学识修养不无关系。作品图式既是笔墨内涵的延续,亦是笔墨内涵的载体,干湿浓淡、笔走龙蛇,是画家各自心性的不同表达。“少年心事当拿云”,以董雷的天资和悟性、质朴和勤奋,我们期待着董雷在不懈地求索中,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追求和完美,为画坛增加一道色彩与风景。

  -孔紫(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一级美术师)

  山水画贵在气质,其无非朴、淡、雅、静、拙。董雷作品用“秋”作为命题,已在文辞高度上占得先机。秋者,天荒地老之境,四时之中最显骨相。初观董雷之画,苍茫茫如蒹葭履霜,沉郁郁似髹书斫崖,此画之外美也。细观董雷之画,墨焦而不枯,绵和未燥。笔健而不疾,刚拙未梗。此画之内美也。再观董雷之画,布置中正,经营简朴,布白大方,疏密得体,如关羽捋须胜机待发。此画之大美也。董雷笔墨如斯,源于鲁美苍拙霸悍之学风。其境界如斯,赖其书研三坟五典。若此,董雷之画已有朴拙之气质矣。然,山水之学又何止这般?艺理之相、笔意墨韵、文情诗性、古旨今趣,皆非朝夕可得,董雷于此中尚缺诸多,须借此一步登更高楼台。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雷是个画坛新秀,他的画,重传统,重修养,其画勾皴点染有章有法,画面饶有书卷气。作为一个年轻画家,能够这样清醒、沉静,反映出他对中国画有很深的认识,对中国画发展之路也很自信。走在传统出新之路上的董雷,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强调绘画性以及现代性品质的特点。具体而言,是他虽然用传统文人画的艺术语言,但这仅仅是手段,他显然认识到,一个当代中国画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立足点应是为了满足和引导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这无疑是极富挑战性的,它需要画家清醒地坚持和思想上的不断解放,董雷选择这样的道路,是有勇气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他的重要原因。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美术学博士)

  观董雷山水画有感

  国人重老,重由老而引发开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意味,并把这种老相审美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老辣、老成、老到、老练,都是艺境炉火纯青的表现,似乎在艺海里,只有白髯持杖的老者才能压得住的浩渺时空里世事的变迁,而手持仙芝的玉童并不是审美视角里的焦点。

  初见董雷的山水画作,即有一种清风拂面之感。董雷研习的是传统山水,看得出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力求把传统的笔墨规律、传统山水的章法审美以及对意境和意的理解融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并没有求新求异以博得视线,而是在已有的传统成果里寻求共性的审美规律,并把这种理性的审美规律纳入对山水画的总体认识。而这里我想说的是,董雷研习山水的这些理性思维并没有遮掩他笔性、笔意中爽直的冲动和清脆活泼的审美直觉,这种直觉是年轻异样的,这种年轻异样的审美感受打破了惯常我们对老相审美意味的疲惫,呼唤着观者在寻找更新奇的审美视角,并有助于提醒我们中国审美的起点是什么。当我们越来越注意作画的方法、方式如何老到的时候,这种年轻的笔触和用线的感觉却在提示着画者为什么而画,画者的情感是可以坦荡的表达而出的,而这种情感的抒发才是艺术发展的源动力。

  ——乔宜男(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山水画是一个大师辈出却又几无创新可的领域,但20世纪仍有一代代艺术人涉足现代山水画的变革。这一现代变革分为渐进的传统主义和激进的现代主义两个方向,前者以黄宾虹为代表,后者以李可染等人跳出传统格局为趋向,至80年代的新水墨进入现代主义。

  董雷的山水画无疑属于渐进的传统主义,即在传统的山水画体系的内部寻求原有因素的新变化。他的绘画试图对山水画进行一种“结构主义”实验,在垂直的纵向画幅上,将山水单体按照向上层层递进的关系进行布局。每个山水单元被看作一种语词化的块面,它们彼此的错落走向及其间距体现出一种空间蔓延的节奏性,这使山水画的气韵呈现为一种空间递进的节律,这是对山水的气韵观念的一种富有新意的表现。

  ——朱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著名评论家)

  悬象著明-读董雷新作

  董雷的山水画创作,从观念上讲,走的是传统文人水墨画的道路,我们可以从他的用笔和图式上看出他的画作是摒弃流行性的。

  在用笔上,简质朴实是其突出的特点,由之使我们看到明代沈周的朴厚而苍劲率直,又可以使我们想起龚晴皋。如果将上述特征综合在一起,应该是上演了一出富有高亢情绪的奇伟剧情,这样的感觉无疑被他调理的很生动。拙朴而富于动荡的笔势,使观者能体会到其在节奏上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处境。即立定传统笔墨观,并以之指导当下的写生与创作。

  在图式上,董雷在自我砥砺于西方现代绘画教育与中国文人画传统,以自身文人化的修为,尽力避开现代人常用的技法、程式和符号,去营造一种新模式,这是对表达方式重新予以设计和规划,着力点即是对画面空间感的大力营造,舍弃诸如云雾勾勒,情物呼应以及渲淡,追求天地大气通畅,故而使之能以神媚道的精神,驱万物于笔下,大笔狠力,笔墨贯通其所营造的大美山势,而这种节奏化的用笔,使烟岚飞动,万壑千岩活脱于纸上,一种坚定的意外之景,心中之象,使人感到大写意的中国艺术精神,在他全力的追求和不经意的勾勒中体现出来。

  董雷博士以充实的中国文化修养,融汇了来自学院的西式绘画观,创作出一批具有较强视觉张力的山水画作品,使人感受到中国画在当今,仍需以中国文化观去指导创作。悬象著明,莫能其外。董雷兄自然会始终葆有这般的心力,耕耘出一片新天地,开出一派新气象。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画家2013年9月5日夜于京华云奕阁)

  于无声处听惊雷——说董雷的中国画

  作为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笔墨在其千百年的发展中,将中国艺术的精神以及中国哲学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天才们构建的高峰,自古画论中对笔墨玄妙莫测难以捕捉的阐述,以及文人群体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所造成的中国艺术的精英化,使得笔墨这一中国画传统的形式语言与现代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断裂;随之而来的,便是现代社会中对笔墨或否定、或肯定的各种声音莫衷一是,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扰。可喜的是,在面对笔墨自身以及社会环境所制造的双重障碍面前,仍有年轻一辈的画家投入其中,以自身的实践面对这一中国艺术的迷局。董雷便是其中一位。

  观董雷的画,最为强烈的便是传统二字,这体现在他变化多端的用笔方式上。其用笔不拘于程式,随意自如,皴擦点染各种用笔方法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不同的作品在笔墨运用上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有的狂放不羁、肆意涂抹,有的却逸笔草草,尽显文人之风。笔繁与笔简,以及极尽曲折的用笔方法同寓于其作品中,体现其自觉进行笔墨实践的路径。他并不急于体现自身风格,这也就不会将自己囿于单一的笔墨程式之中,从而避免了中国画实践最容易走入的笔墨程式化、类型化,为未来拓展留下了可贵空间。董雷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留给传统的空间多而留给自己的空间小,毋宁说将自我隐去而彰显传统,此举无疑与当下艺术对风格化、个性化的时代作风相去甚远。这虽然难以吸引眼球,但却保证了他在艺术走向的正确选择。

  中国画的革新意味着攀援的永恒,董雷属于由此理想之辈。相信若干年后,“笔墨”的中国画艺术定有中兴之象。

  ——张译丹(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学博士、一级美术师)

  董雷的山水作品,树石之间透发着对传统笔墨的独道理解以及背后理论知识的坚实基础。在他的笔尖墨迹中不失传统明清的清新秀丽,又有北方年轻画家的宽厚大气。通过山岩松影、野渡茅舍的描绘,传递出一种萧疏与虚空,不觉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意境。细细品读,透过画面,仿佛感受到流动的空寂,营造出他静观艺术的状态。这是对传统的冷静思考,也是对自我艺术发展的理智分析。“水静犹明”也就成为他自我艺术追求的一个定位。

  ——常欣(美术学博士、青年艺术家)

  董雷兄的画一如其人,文质彬彬,沉静儒雅,悠然有君子之风。董雷兄书画与理论兼修,学术与艺术并重,以其多年的艺术理论修养,从宋元山水切入,特别是对倪云林山水的笔墨与构图,有独特的继承与发扬,以书法的用笔入画,信笔写去,以焦墨勾勒,略施点染,气骨洞达而意韵深远。而其尤善于造境布白,笔下的近水远山,树石茅舍,都充满了诗意,带着淡淡的忧伤,入恬淡无为、超然空明的禅境。此也正是其心性之使然。

  ——唐朝轶(博士、青年艺术家)

  山水画家董雷是一位对山水画本质有着深刻认识的实践者,他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深入的考量,他说,在多元化的今天,深入传统对一个画家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深入传统又并不意味着对古人画作亦步亦趋,而要在文化精神中体验。多年画史、画论的研究和思考,决定了他对山水画认识的高度,他推重元代倪瓒、黄公望及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喜欢他们山水画的气韵与格调,更喜欢他们看似随意实则法度森严的豪迈格局。

  他认为倪瓒荒寒的山水意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依旧充满着当代价值,因为这种观念本身就启示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反思,这种空灵幽静的气氛深深影响着董雷,他从中找到了自己作为文化人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对于笔墨而言,他对黄宾虹的焦墨山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厚重恣肆、含金屈铁的力量美,反感以轻浮为飘逸的认识,这也恰恰契合了士夫画的旨趣,即黄宾虹先生所言,笔笔遒劲方是大家,力量下压,而气韵无不上宣,方得空灵之旨,含刚健于婀娜,方能不落世俗画家之流。

  ——方辉(青年艺术家)

  董雷是一个执着但不固执,认真但不拘谨,勤奋又不失天分,积极且不莽撞的人,他的画,亦如他的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已经习惯用悲观的方式来看待对传统的继承,也总以为传统的高度已然如大山岿立,焉能攀之?于是乎也只能望其项背,隔岸兴叹。然而董雷的方式却是乐观的,他始终执着于传统,在他以为,尽管山很高,哪怕无法终点,但若能于这山中寻得一处僻静,也能比另立山头,剑走偏锋来得惬意和怡然。当今画坛,另立山头,剑走偏锋,追求“出名趁早”、“高辨识度”的画者比比皆是,尤以年青者为盛。于此,董雷视若罔闻,他的理由很简单,“我仍年青,欲历遍这千山万水的美景。”

  董雷近期的作品以小品、扇面居多,然而山水画,即使小品,也不是挥洒自如间,便能即刻神形兼备的,皴擦点染,颇为劳心费神。他虽工作繁忙,却终因对山水的偏爱,实难舍弃。于是几乎日日掌灯午夜,他的勤奋和努力是我自愧弗如的。

  相信只要他有坚持的勇气,必能在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陈萌萌(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董雷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